检索结果分析
题名 | 作者 | 出处 | 被引量 | 操作 | |
---|---|---|---|---|---|
儿童视角的叙事学意义 | 王黎君[1]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56 | ||
初级阶段非汉字圈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 | 马明艳[1] | 《世界汉语教学》 | 51 | ||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 | 王黎君[1] | 《文学评论》 | 44 | ||
疑问代词的否定用法 | 寿永明[1]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43 | ||
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论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思想 | 寿永明[1] | 《教育研究》 | 39 | ||
档案文化价值及其实现 | 潘连根[1];屠剑虹[2] | 《浙江档案》 | 31 | ||
重构教学内容 深化教学改革——关于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 寿永明[1]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8 | ||
数字档案馆的定义及特征——数字档案馆研究之二 | 潘连根[1] | 《浙江档案》 | 27 | ||
疑问句的语义、语用考察 | 徐阳春[1] | 《汉语学习》 | 27 | ||
审美体验的层次 | 王苏君[1]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3 | ||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 | 潘连根[1];王静义[1];李佩仑[1]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23 | ||
作文教学的转型与动因 | 李乾明[1] | 《教育研究》 | 20 | ||
可怜一片无暇玉——关于杜十娘悲剧根源的再检讨 | 吴艳玲[1] | 《中国文学研究》 | 19 | ||
领属关系主谓谓语句分析 | 寿永明[1];朱绍秦[2]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7 | ||
数字档案馆的知识管理 | 潘连根[1] | 《浙江档案》 | 17 | ||
“常常”与“往往”的语义语法特征 | 寿永明[1]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6 | ||
“V1着V1着……V2……”句式语法语义分析 | 侯友兰[1];徐阳春[1];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16 | ||
城市记忆工程与城建档案工作 | 潘连根[1];屠剑虹[2] | 《浙江档案》 | 16 | ||
别一时代与文体视野中的张岱小品 | 潘承玉[1] | 《文学遗产》 | 16 | ||
迷失自我的象征性森林——《挪威的森林》赏析 | 叶岗[1] |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 | 15 | ||
高校校园媒体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 吕志伟[1] | 《中国成人教育》 | 15 | ||
祈使句的构成、预设及恰当性 | 徐阳春[1]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4 | ||
关于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 王敏红[1];高兴娟[2]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版》 | 14 | ||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50年的变迁 | 王拍勋[1];曹洪顺[1]; |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 14 | ||
高校毕业班学生弹性管理探索与实践 | 朱全红[1] | 《考试周刊》 | 14 | ||
高校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 陈晓红[1];孙玮希[2] | 《继续教育研究》 | 13 | ||
数字档案馆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数字档案馆研究之一 | 潘连根[1] | 《浙江档案》 | 12 | ||
神话的消解:诗史互证澄清一桩文化史公案 | 潘承玉[1]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2 | ||
河南信阳地区方言语音的差异 | 叶祖贵[1] | 《方言》 | 12 | ||
清初诗坛中坚:遗民性情诗派 | 潘承玉[1]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