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分析

成果/Result
题名 | 作者 | 出处 | 被引量 | 操作 | |
---|---|---|---|---|---|
同感等于镜像化吗?——镜像神经元与现象学的理论兼容性及其争议 | 陈巍[1]; | 《哲学研究》 | 25 | ||
具身-生成的认知科学:走出“战国时代” | 陈巍[1,2];郭本禹[2] | 《心理学探新》 | 25 | ||
身体意象可塑吗?--同步性和距离参照系对身体拥有感的影响 | 张静[1,2];陈巍[3,4] | 《心理学报》 | 19 | ||
对话心智与身体:具身认知的内感受研究转向 | 张静[1];陈巍[2] | 《心理科学》 | 19 | ||
从共情缺损到过度系统化:自闭症的成因释疑及其应用 | 陈巍[1];齐星亮[2];袁逖飞[3];郭 | 《中国特殊教育》 | 16 | ||
基于镜像神经元的教育:新“神经神话”的诞生? | 陈巍[1,2];汪寅[3] | 《教育研究》 | 16 | ||
阅读的具身认知转向:扎根于身体与想象操作的学习 | 徐慧艳[1,2];陈巍[1,2] | 《远程教育杂志》 | 14 | ||
具身认知策略对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索引假说的检验 | 徐慧艳[1,2];陈巍[1,2];高奇扬[1 | 《学前教育研究》 | 13 | ||
自闭症碎镜理论之迷思:缘起、问题与前景 | 潘威[1];陈巍[2,3];汪寅[4];单春 | 《心理科学进展》 | 13 | ||
“镜像”的内涵与外延:围绕镜像神经元的争议 | 陈波[1,2];陈巍[3,4];张静[4];袁 | 《心理科学进展》 | 12 | ||
投射性认同的三次转向:内涵演变与概念比较 | 陈劲骁[1];陈巍[2,3] | 《心理科学进展》 | 9 | ||
成人依恋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社会支持和个人评价的中介作用 | 胡丹莹[1];丁峻[2];陈巍[3];李杭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9 | ||
我的身体是“我”的吗?——从橡胶手错觉看自主感和拥有感 | 张静[1];陈巍[2];李恒威[3] | 《自然辩证法通讯》 | 9 | ||
具身化、隐喻理解与情绪启动 | 陈巍[1,2];黄家裕[2] | 《浙江社会科学》 | 9 | ||
杜威反射弧概念中的具身认知思想 | 陈安娜[1];陈巍[2,3] | 《心理科学》 | 9 | ||
如何理解直接社会感知中的“直接”要义 | 陈巍[1] | 《自然辩证法通讯》 | 9 | ||
社会机器人何以可能?——朝向一种具身卷入的人工智能设计 | 陈巍[1];赵翥[2] | 《自然辩证法通讯》 | 9 | ||
镜像神经元、同感与共享的多重交互主体性——加莱塞的现象学神经科学思想及其意义 | 陈巍[1];何静[2] | 《浙江社会科学》 | 8 | ||
自闭症共情-系统化理论述评 | 齐星亮[1];陈巍[2,3] | 《心理科学》 | 7 | ||
胡塞尔时间意识结构的神经现象学重释 | 陈巍[1,2];李恒威[2] | 《哲学动态》 | 7 | ||
机器遭遇他心:人机互动时代的社会认知 | 陈巍[1] | 《学术月刊》 | 6 | ||
中道认识论:救治认知科学中的“笛卡尔式焦虑” | 陈巍[1,2];郭本禹[3] | 《人文杂志》 | 5 | ||
表演游戏对5-6岁儿童社会性叙事能力的影响 | 孙洋洋[1];陈心怡[1];陈巍[1,2]; | 《中国特殊教育》 | 5 | ||
从生命性到活力形态:通达他心的神经过程哲学 | 陈巍[1];陈巍[2];董达[3];[2]; | 《浙江学刊》 | 5 | ||
心理学的底层逻辑与框架(笔会) | 陈巍[1];蒋柯[2];刘燊[3];刘嘉[4 |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5 | ||
预测加工、认知可渗透性与读心 | 陈巍[1,2];胡烨[1] | 《浙江学刊》 | 5 | ||
橡胶手错觉:拥有感研究的实验范式及其应用 | 赵佩琼[1];陈巍[1];陈巍[2];张静 | 《心理科学进展》 | 4 | ||
具身认知向何处去?——兼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肇端、愿景与隐忧 | 陈巍[1,2]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4 | ||
行动的活力形态及其对他心不可观察性的消解 | 陈巍[1] | 《哲学分析》 | 4 | ||
自闭症儿童手势的心理学研究进展 | 徐慧艳[1];陈巍[1,2];单春雷[3]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