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分析
题名 | 作者 | 出处 | 被引量 | 操作 | |
---|---|---|---|---|---|
新世纪以来阳明文化在绍兴的影响与传播 | 卢富清[1];卓光平[1] |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 | 5 | ||
从吴越文化到“新江南”文化:长三角文化的演进与新构 | 寿永明[1];卓光平[2] |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 | 3 | ||
冯梦龙小说中的王阳明形象塑造 | 马逸聃[1];卓光平[1] |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 | 3 | ||
“剑”“书”合一:越文化对鲁迅的影响新论 | 卓光平[1,2]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3 | ||
论当代传记电影中的鲁迅影像建构 | 卓光平[1,2] | 《当代电影》 | 2 | ||
“研·创·演·评”: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剧社的第二课堂创新实践育人探索 | 卓光平[1] |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 | 2 | ||
“寻找刘子骥”与“等待戈多”——《暗恋桃花源》与《等待戈多》的主题比较 | 方桂林[1];卓光平[1]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 ||
动画《少年王阳明》中的王阳明形象 | 徐嘉怡[1];卓光平[2] |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 | 2 | ||
论王阳明诗歌对“心即理”的艺术阐释 | 赵健发[1];卓光平(指导)[1] |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 | 1 | ||
论新世纪浙江王阳明题材的戏曲创作 | 田聪聪[1];卓光平[1] |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 | 1 | ||
神奇圣人:冯梦龙小说对王阳明形象的塑造 | 郝渊渊[1];卓光平[1] |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 | 1 | ||
“鲁迅资源”与越剧现代戏的发展 | 卓光平[1,2] |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 1 | ||
论王阳明诗歌中“月”的佛禅意涵 | 傅伊岚[1];卓光平[1] |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 | 1 | ||
大师对话推动中俄文化交流——“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国际学术论坛综述 | 卓光平[1]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1 | ||
跨时空对话: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鲁迅与夏目漱石 | 寿永明[1];卓光平[1]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1 | ||
论场景式历史小说《王阳明》的艺术特色 | 徐依楠[1];卓光平[1] |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 | 1 | ||
《故事新编》与鲁迅的历史探寻意识 | 卓光平[1,2] | 《江西社会科学》 | 1 | ||
“鲁迅与夏目漱石:跨时空对话”与中日文化交流 | 林宇阳[1];卓光平[1] |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 | 1 | ||
鲁迅《伤逝》的改编研究 | 苏冉[1]; | [1]绍兴文理学院; | 1 | ||
论赵柏田小说《王阳明——让良知自由》的叙事策略 | 邵可心[1];卓光平[1] |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 | 1 | ||
自叙视角与话语遮蔽——鲁迅《伤逝》中涓生的自叙话语考察 | 岳寒飞[1];卓光平[1]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1 | ||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论《伤逝》的“誊写式”戏曲改编 | 苏冉[1];卓光平[1] | 《文化与传播》 | 1 | ||
论越剧《孔乙己》的戏剧冲突 | 郑淑婷[1];卓光平(指导)[1] |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 | 0 | ||
“神奇圣人”:钱德洪《王阳明先生年谱》中的王阳明形象塑造 | 孙拉拉[1];卓光平[1] |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 0 | ||
2016年“浙江鲁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综述 | 卓光平[1]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0 | ||
“文化创新与城市发展”鲁迅文化论坛暨“鲁迅与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卓光平[1] | 《鲁迅研究月刊》 | 0 | ||
论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中的戏剧冲突 | 陈挺[1];卓光平(指导)[2] |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 | 0 | ||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与中俄文化交流 | 林宇阳[1];卓光平[1] |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 | 0 | ||
论王阳明《谏迎佛疏》的儒佛思想 | 彭聪聪[1];卓光平[1] |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 | 0 | ||
推介语 | 卓光平[1]; | 《名作欣赏》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