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详细信息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学习者社交称谓语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中文题名:乌兹别克斯坦汉语学习者社交称谓语研究

作者:爱妍(Karabaeva Nigora)[1];

机构:[1]绍兴文理学院;

导师:任亮娥;绍兴文理学院

授予学位:硕士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汉语学习者;汉语社交称谓语;问卷调查;偏误;建议

中文摘要:任何语言都有其存在的文化载体,它也是这种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文化也是语言不断发展的推动者,这两者是和谐的、共生的、密不可分的。每一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生存土壤,是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约定成俗的相对稳定的符号。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也记录着文化,传播着文化,是文化赖以生存的力量,反过来,文化滋养着语言,使其更丰富,更有生命力,二者相互依存,互相制约,从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学习一门语言,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语言本身,还要学习语言中的逻辑思维,了解其包含的深层文化。不同语言不同背景的人在交谈时若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常常会发生误会,或者交流常常遇到困难。进入社交场合,人们进行社交不仅是为了交换信息,也是为了表达彼此之间的各种情感。现代语言学转向研究言语活动,不可避免地提出了成功实施的条件、以最完整和最不失真的形式向接受者传递信息的方法以及影响接受者的方式等问题。语言的使用者对于接受者的定位是主要的条件之一。称谓语是一个通用类别。它拥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包括语言和非语言。表达可寻址性范畴的主要手段传统上被认为是称谓,其复杂性和功能性不断引起语言学家的关注。在互相称呼时,人们使用不同的称谓。通常,地址形式的选择取决于诸如从属、辈分、年龄、职业、职务、身份、教育,居住地,谈话主题,人与人之间熟习程度、国籍、种族、性别、社会地位等参数。决定称谓形式的最重要因素是从属关系,因为从属关系的前提是优势和下属之间有一条清晰的界限。应当注意,称谓的选择可以同时受多个所选参数的影响,而不是一个,这也使得称谓的选择更加复杂,对于非母语学习者难度更大,这是本论文选题的研究目标。论文共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聚焦汉乌语言中的社交称谓语对比分析,由于汉语称谓语较繁杂,权威的工具书对其定义不是很统一,学者们也各抒己见,因而有必要进行界定,明确分类。其次从两种语言的姓名称、职业身份称谓、社交通用称谓、亲属泛化称谓、零称谓五方面举例说明和论述,突出其相异之处。第三部分属于实证研究,论文对乌兹别克斯坦学生使用汉语社交称谓语的情况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回收、统计,并详细分析说明,特别是乌兹别克斯坦学习者出现使用偏误原因分析,如母语负迁移、交际策略、学习者所处的语言环境、汉语交际称谓语的复杂性,学校使用的教材,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第四部研究对乌兹别克斯坦学生汉语社交称谓语教学的考察与建议。考察体现在教学内容方面及存在的问题,对乌称谓语教学的启示、提出汉乌称谓语对比研究的建议、对乌汉语称谓语偏误的教学建议和教学实践的建议。第五部分为笔者对本文的总结部分、以及论文的局限性、存在的不足和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期待。论文每一章节后都有小结进行总结。在中乌两国关系的黄金时期,对中乌两国称谓语对比研究有助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相互理解,有效沟通,有助于两国文化的融通和尊重,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