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中文题名:裘帕·拉希莉短篇小说“边缘人”研究
作者:智珂珂[1];
机构:[1]绍兴文理学院;
导师:王芳;绍兴文理学院
授予学位:硕士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裘帕·拉希莉;《疾病解说者》;《不适之地》;“边缘人”
中文摘要:作为印度裔美国女作家,裘帕·拉希莉在多元文化背景出生及成长的经历对其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纵观她的作品,“边缘人”成了作家塑造的一类重要人物形象,是她探寻人们生存经验的重要窗口。本文就以拉希莉艺术成就较高的两部短篇小说集《疾病解说者》和《不适之地》为研究对象,将“边缘人”作为研究切入点,对其笔下的人物形象进行系统分析。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一节主要介绍裘帕·拉希莉的生平经历与创作概况,了解作家的创作背景。第二节梳理拉希莉小说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选题缘由及意义进行说明。第三节主要介绍与边缘主题相关的理论支撑,即社会学理论和角色理论,指出尽管不少学者在研究中意识到了“边缘人”的存在现状,却没有对他们作为少数群体如何代表了自己母国的价值观、习俗和生活方式在西方大陆生存以及他们在某些方面占据优势的表象下被拒斥现象进行详细研究,进而突出论文研究的可行性。第二部分是论文主体部分。第一章主要从拉希莉笔下人物五方面特征入手,对两部短篇小说集中边缘人物的形象进行梳理与勾画。这些人物各有其独特性,但仍表现出某些共有特征,就其边缘特征而言,主要体现在生活方式、归属地、情感状态、生存空间以及角色期望和行为关系上。第二章依据人物在知识占有、地域的不同,大致将“边缘人”划分为三类,分别为:印度裔知识分子、“某位男性的妻子”以及印度平民,该章主要对他们在寻找生存之道时出现的虚妄的挣扎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第三章则根据上述分析对拉希莉小说中“边缘人”精神内涵进行简单分类,分别从他们文化上的失落、对经济的执着追求以及历史记忆上的错位体验展开论述,以期多方位地揭示他们在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真实面貌。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总结拉希莉的“边缘人”书写的特点及意义。第一,拉希莉在描写“边缘人”时注重运用不同的意象来隐喻他们与所处地的关系,这不但多维度书写了“边缘人”的生活处境,也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第二,从两部短篇小说集中具有延续性的人物来看,有关“边缘人”的书写可以看出作者对世界整体性把握的发展脉络;第三,拉希莉书写的“边缘人”往往是在现代策略掩盖下的印度人以及印度裔美国人,他们往往因显眼的肤色被定义为种族、文化上的“边缘人”,其余导致“边缘人”滋生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所具有的将其他人降级至自己生存边缘的能力则遭到了忽视。拉希莉借印度人、印度裔美国人及与之联系的其余边缘个体共同揭示了其在西方世界的生存经验。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