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详细信息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服装制度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被引量:1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中文题名: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服装制度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作者:玛福(BABATAYEVA MAFTUNA)[1];

机构:[1]绍兴文理学院;

导师:倪秀英;绍兴文理学院

授予学位:硕士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服装;制度演变;明朝;清朝;审美

中文摘要:服饰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它不仅有遮风避雨的作用,也是一定历史背景下文化、经济等的审美表现,是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统一。服饰包含“服”与“饰”,自商代开始,上衣下裳是最早的服装制度。古时人们将衣与天对等,将裳与地联结,代表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即人就是天地的统一体,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到了周代,服饰的等级观念也逐渐出现,根据《周礼》记载,当时将“服”分为五大类,分别是祭服、朝服、军服、婚丧服等。“饰”作为服装的辅助,与“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头发、耳朵、脖颈、手部等进行装饰搭配,体现了穿戴者的审美观,不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时代审美的具象化体现。在本文中我们单独探讨“服饰”中的“服”在明清两代的演变,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和转变与当时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文化礼仪及道德规范等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和意义,并从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章中查找相关理论和内容,确立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从明清两朝的社会、经济基础出发论证服装发展的外在因素。第三、四部分具体阐述明朝、清朝的皇帝、后妃、官员、命妇和民间士农工商的服饰制度。研究传统服装演变的过程,通过对具体服装规定的不同,阐释其审美意义和阶级属性。第五部分是此篇文章的总结,通过对前四章内容的总结看到明清两朝服装制度的文化内涵。本文的研究希望对现今服饰设计提供线索,提升中国服饰的民族属性。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