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文献类型:期刊文献
中文题名:庄子道艺观的修养美学阐释——以徐复观为中心
作者:刘毅青[1,2]
机构:[1]绍兴文理学院;[2]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
年份:2013
期号:8
起止页码:59
中文期刊名:哲学研究
外文期刊名:Philosophical Researches
收录:CSSCI2012_2013、、北大核心2011、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北大核心、社科基金资助期刊、CSSCI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精神修养;庄子思想;徐复观;美学阐释;中国美学;中得心源;艺术创作;艺术活动
中文摘要:中国美学普遍认为,人与文、人与艺相一致,实际上是将文艺创造与欣赏作为人的一种精神修养的过程,而这种对自我修养的关注可说是中国美学的一大特征。唐张躁拈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见张彦远,第173页)概括中国文艺的艺术创作。不过,相比于师造化,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心源的开掘与升华,造化的意义和发现是由主体心源的深度与广度决定的。在中国传统文艺里,心源的开掘与深化是自我有意识的修养过程,是个性气质与人格精神的培植过程,此一修养就是哲学美学中的工夫论。可以说,工夫修养是中国美学最具特色的理论,是中西美学具有分野性的差异所在。徐复观把握庄子思想的关键,即在于“工夫”。这个工夫,在艺术活动中是指“具体艺术活动”。但从《庄子》一书来看,庄子更多的是从“有艺术意味的活动”角度展开的。徐复观认为:“庄子之所谓道,有时也是就具体地艺术活动中升华上去的”。(徐复观,2002年b,第44—45页)可见,具体的艺术活动是否会通于“工夫”,是艺术境界能否向道升华的关键。徐复观指出:“庄子以虚无言德,以虚静言性言心,只是要从欲望心知中超脱出来……从超脱出来之心所直接发出的作用,这是与天地万物相通的作用……庄子把这种作用,称之为‘精神’,中国文化中的‘精神’一辞由此出。”(同上,第77页)按照庄子所言,“精神”实质义为虚静修养、以明,故此“精神”,从作为创作之主体性而言,具有“虚明”特质。故“艺术精神”者,其意为以虚静修养来涵养艺术,此精神之生成源自修养,精神自修养而出,修养的主体成就“虚明”的主体性。相较于西方主体的实体性倾向,如果参用冯友兰“负的形上学”的说法,这种主体性可称之为“负的主体”。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