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详细信息

20世纪以来中国戏剧中的西施形象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中文题名:20世纪以来中国戏剧中的西施形象研究

作者:孙拉拉[1];

机构:[1]绍兴文理学院;

导师:卓光平;绍兴文理学院

授予学位:硕士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西施形象;20世纪;西施戏剧

中文摘要:长期以来,关于以西施形象为题材的戏剧研究,研究者们更多聚焦于单篇的西施戏剧,对近现代以来西施形象的整体性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将20世纪以来的西施形象视为整体进行研究,探寻20世纪以来戏剧西施形象的变化情况及其历史成因。全文共三个部分,分别为有绪论、正文三章以及结语。第一章针对西施形象的塑造及类型特点展开分析。纵观20世纪以来的西施戏剧,不难发现西施形象大致呈现“以政治立场为本”与“以人为本”两种类型。“以政治立场为本”的西施具有“被动遵守政治指令”和“自愿服从政治秩序”两个特点;“以人为本”的西施具有“显现跨越立场的大爱”和“显露非理性情绪”两个特点。第二章围绕西施形象的形成及分期展开论述。西施戏剧在形式技巧上主要呈现四个时期的变化,西施形象的厚度与立体度也随着形式技巧变化而变化。起始期西施戏剧在外在形式上学习西方,在本质上则承继中国传统,“新瓶装旧酒”造成了西施形象的支离破碎。过渡期的西施戏剧,或遵循以史为脉的叙述手法导致西施形象缺乏真实性,或学习西方场面式的戏剧样式造成西施形象贯一性的缺失。成熟期的西施戏剧,真正做到了行为和动机的有机转化,使西施形象的自觉意识显现。分化期的西施戏剧,在形式技巧上,一部分追求形式上的创新,一部分主张重启叙述手法,但在西施形象的塑造上却走向了观念化,只有极个别剧作能突破时代大趋势,试图还原真实的西施形象。第三章西施形象演变的原因探析。根据前两章的分析可发现两种演变情况:其一,西施形象类型变化往往先于形式技法;其二,即使身处戏剧“疲软”时代,总有非凡之作诞生。该章节以此两种演变情况为切口,从时代现实、作家因素和文学功能三个层面,展现特定历史情境下文化叠层穿织形成的历史网络。结语部分纵观20世纪以来戏剧西施形象的变化情况,从宏观微观两个部分论证西施形象演变与“现代性”发展息息相关,并指出20世纪以来的西施形象的现代化趋于表象,贯穿现代化核心的人的主体问题并未得到妥善解决,认为创作21世纪的西施形象应该更加注意现代性的核心问题,即人的主体的问题。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